一、定位
面向世界科技前沿,立足長江上游,貫通研產,以綠色化、智能化為目標,重點突破先進制造領域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,實現產業源頭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創新,助推戰略新興產業培育,提升傳統產業升級,成為區域經濟內生創新能力的卓越平臺。
二、學科布局
1、太赫茲技術研究與應用:聚焦太赫茲波在生物醫學成像、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、無損探傷、光電通訊、半導體器件等領域的應用,開展太赫茲光譜成像與檢測技術研究。
2、納電子技術研究與開發:聚焦納米綠色能源產生與存儲的前沿科學領域,開展納米穩恒供電、納米信息存儲、納米傳感等技術研究,研制納米發電及超級電容復合器件、納米信息存儲器件、可調頻光電傳感器、納米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等納米光電子器件并推進其應用。
3、智能工業設計:著眼制造業領域現代仿真技術,開展置信度與效率、復雜系統建模、機-電-液-控制聯合仿真建模等技術研究,建立智能工業設計平臺。
4、3D打印技術研究與應用:聚焦增材制造技術在汽車關鍵零部件、生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,開展高精度、高性能、高效率3D打印基礎理論研究及應用開發。
5、機器人技術研究與開發:聚焦機器人輕量化、嵌入式總線控制系統、臨場感遙操作、多傳感信息融合等核心關鍵技術,開展輕質廉價機器人、醫療手術機器人、庫區水域環境監測機器人等多種機器人研發。
6、機械電子智能神經:聚焦生物機電工程新理論和新方法,運用現代仿生控制與先進制造技術,開展神經系統損傷后運動感知功能康復和轉化醫學新技術研究。
7、微納制造與系統集成:立足微納制造技術在光學、光電子學領域的應用,重點開展石墨烯材料制備、微納加工方法與裝備、微納光電子器件及系統應用研究。
8、表面功能材料開發:聚焦特定服役工況下裝備機械部件的摩擦、磨損、燒蝕、腐蝕及疲勞失效等關鍵技術,研究開發自潤滑耐磨防護、仿生超疏水自清潔防結冰、減阻降噪等新型功能涂層材料。
9、智能裝備與儀器儀表研制:聚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、技術領先、高性能的智能化儀器儀表及裝備研制,開展光譜分析技術和傳感芯片研究,并應用于食品安全、環境監測、生物醫藥、公共安全等領域,構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多學科融合、產學研用一體化研發與應用平臺,提升儀器研發的自主創新能力,推動社會經濟發展。
三、人才隊伍
目前擁有科研人員100余人,其中海外留學回國人員25人,研究員14名,副研究員16名。